南美波進攻華麗 源自街頭苦練
2024年3月26日

幾個月來,我在本欄嘗試構造一套理論,以各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來闡釋其足球風格。之前三篇談到拉丁歐洲與日爾曼歐洲的差異,以及日爾曼歐洲之中的陸權國家和海權國家的分野。今日將會探討足球世界的另一大板塊──南美洲。

雖然天生殘障,加連渣(中)仍然能夠以其控球能力、爆發速度及盤球技巧,能傳擅射,成為歷史上最出色的足球運動員之一。 (網上圖片)
雖然天生殘障,加連渣(中)仍然能夠以其控球能力、爆發速度及盤球技巧,能傳擅射,成為歷史上最出色的足球運動員之一。 (網上圖片)

撰文:盧安迪

南美洲的烏拉圭是最早的足球強國之一,曾在1930年和1950年捧起世界盃。後來巴西和阿根廷亦各領風騷,其中巴西至今已五奪世界盃,萬國無出其右。儘管近年歐洲聯賽與南美聯賽之水準差距日益擴大,南美傑出球員多赴歐洲發展,但在剛過去的2022年世界盃,平日分散在全球各地聯賽的阿根廷球員眾志成城,為祖國第三度奪魁,可見南美洲仍屬球壇良材之溫床。

上幾個月提到,日爾曼歐洲的踢法硬朗粗獷,節奏明快,拉丁歐洲的踢法則靈巧細膩,節奏舒徐。南美洲曾是拉丁系南歐國家的殖民地,加上本土環境造就的特色,使其踢法在某些方面是上述拉丁風格更極致的延伸,但也有一些與整個歐洲迥異的規律。

不少南美球員生長於較貧乏的社區,無甚正式設施,往往以舊衫爛布製成足球,在橫街窄巷踢到飛沙走石。再者,南美人熱情奔放,無論巴西森巴舞之動作,抑或阿根廷探戈舞之節奏,皆是腳下功夫之靈感源泉。凡此因素,都令南美球員練就上乘的控球和盤扭技術。

球王比利(Pelé)就是在巴西街頭千錘百煉而成的精金。1958年世界盃決賽,巴西面對行軍嚴明的瑞典,年僅17歲的比利竟把對方禁區當成自家門前玩樂的空地,以妙到毫巔之力水,把皮球跳過瑞典高大守衞的頭頂,然後「窩利」射入,把森巴足球帶上最高舞台。

到了1962年世界盃,比利早早受傷倦勤,今次挺身而出的是隊友加連渣(Garrincha)。此子天生右腳比左腳短六釐米,而且左腿外彎、右腿內彎,被醫生斷定殘障。假如他生於歐洲,參加正規足球學校之選拔,肯定首輪已被篩走。但放任他在巴西貧民窟的爛地上自生自滅,居然練出獨一無二之盤扭本領,其畸形雙腿更令科班出身的守衞無所適從。結果巴西成功衞冕,加連渣亦當選為賽事最佳球員。

由於街頭足球無甚精密戰術可言,所以當歐洲的足球戰術屢獻新猷,南美足球在戰術方面卻無劃時代之開創。南美球員不少經典入球都是個人突破,例如馬勒當拿(Diego Maradona)、朗拿度(Ronaldo)和美斯(Lionel Messi)都曾在中場線開始持球推進,過五關斬六將後射入。朗拿甸奴(Ronaldinho)效力巴塞隆拿時,更曾在對皇家馬德里的賽事中兩度單騎奔襲入球,以致宿敵球迷都為之起立鼓掌。

街頭的「三打三」或「四打四」比賽並無清晰位置分工,每人都要兼顧進攻與防守。這個習慣帶到「十一打十一」的正式足球,巴西後衞大多喜愛上前助攻。例如……

——節錄自3月號《樓市劈價潮》